建设背景
项目规划
依据《苏州市滨湖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各管线专项规划的解读,参考地下空间规划、轨道交通规划,将整个区域划分为西部产业居住区、中部高品质居住区、东部商业办公区,从土地开发强度对管廊的需求分析,依次为东-西-中,结合管线规划,也体现了东部区域管线分布密集,西部及中部稍弱。 本工程位于中部高品质居住区内。

苏州为国家首批10个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之一,本工程也是申报试点项目之一。

本工程管廊全长约 2.51 千米,龙翔路段管廊位于龙翔路西侧绿化带下方,友翔路段管廊位于道路中间绿化带下方。本工程基坑普遍开挖深度在6.5m~12.5m范围内,基坑普遍安全等级可定为二级,主要围护形式为拉森Ⅳ钢板桩+钢管水平内撑、SMW工法桩+钢筋砼水平内撑、钻孔灌注桩+多道水平内撑(钢管或砼)。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安全等级为1级,抗震等级为二级,防水等级而二级,主要为三仓及四仓断面形式。
模型建立标准

BIM实施成果
BIM软件组合应用

三维方案设计
使用BIM技术设计出考虑因素更为全面,也更易被业主及公众理解的方案成果,通过GIS信息与当地测量数据的结合,构建虚拟环境,直观的体现。

全专业协同详细设计
综合管廊涉及的专业众多专业间的协调工作量巨大,由于沟通不及时导致各专业之间的设计相互矛盾。

BIM辅助前期设计出图
基于BIM模型,直接剖切出二维图纸,并且结合三维模型,使得图纸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完善。

特殊节点设计优化
管廊中特殊节点的管线布设在BIM技术的帮助下,设计师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以被充分解放,多余的精力可以完成更优秀的成果。 伴随着管线布置的优化,节点的结构空间设计难点也得以解决。

项目施工模型情况

BIM应用亮点
审查图纸-错、漏、碰、缺

真正做到提前预知、提前控制、提前解决!
地质勘测

无人机对施工场地原始地貌拍照重组,运用BIM建模的方法模拟土石方的开挖与回填,让人直观有效地开展土石方的挖运分析与运算。
通风/温度分析及有限元分析
通过对模型通风/温度及有限元分析判断设计的合理性并给出优化建议,使设计更经济,保证巡检人员的舒适度,预测管廊内温度分布,确保其安全使用,提高了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车流模拟
基于BIM模型进行车流模拟,可以高效准确的发现并解决问题。

快速拼模

施工工期模拟
通过Navisworks软件将模型与Project进度关联,进行施工进度模拟演示。可清晰直观了解各专业主要施工工序间的时间、空间组织关系,更精细化排实际进度计划,从而有效的控制工期。

可视化交底
采用BIM技术和施工图纸相结合的方式更直观的三维模型向工人进行交底记录,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

运维管理

管廊施工技术工序模板
平台化管理

BIM在项目实施中的一些总结
BIM技术应用必须贯穿于项目全周期,项目所有人员都是BIM团队一员。
综合分析比对目前我国综合管廊建设以政府试点工程为主,整体还处在施工建设的初级阶段。从长远来看,综合管廊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路上,将在勘测和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维护、信息化线监控四大方面不停地发展。BIM技术应用三维可视化上的表现,将助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并支撑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必然趋势。
经过该项目的实际应用,我们又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公司进行下一步推进BIM在施工中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